比較上顎使用all-on-4及傳統活動式全口假牙對下顎Class I RPD之上顎骨吸收狀況—Alrajhi(2020)

這篇研究是比較少見的,去比較上顎無牙的時候,使用all-on-4固定式假牙跟傳統的全口假牙,對上下顎class I RPD的咬合時,上顎的骨吸收之比較。

當然有植牙的幫助下,比起傳統假牙,骨吸收明顯的少,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有all-on-4的支持,上顎骨仍然在吸收,所以長期的追蹤會如何呢?

在PMMA內加入ZDMA粉末對於機械及抗菌性質的幫助—An(2022)

這篇文章在寫的,跟我的碩士論文只差一個變因,就是添加的材料不一樣。那其實這樣的研究相當的多,因為很容易去做。就是在最常見的牙科的材料加一些添加物,然後看看材料的強度會不會更強。

那廠商其實也不是笨蛋啊,為什麼不要加添加物或是改配方?因為有專利的部分,還有這類的添加物其實都不便宜。另外通常也不能夠加太多,像是這篇文章頂多加到5% wt,再加下去反而更弱。

製作活動式假舌頭之案例—Aponte-Wesson(2022)

我其實很喜歡看這種特別的case report,因為可以跳脫正常看診時的思考。這個案例是一個因為舌癌而移除整個舌頭的患者,去製作一個活動式的假舌頭。

所以要先做一個下顎的活動式基座,上面有一個磁鐵的基座,然後用軟矽膠材質製作一個內部中空的假舌頭,可以拿上拿下。

那這樣的活動式假舌頭有沒有功能?我相信是可以的,因為在講話發音可以幫助,咀嚼上也比較不會讓食物團跑掉,在恢復自信上有幫助。

使用guide去移除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resin post的方式—Maia(2022)

這幾年來數位的導板,幾乎都是為了植牙,這篇文章其實相當簡潔明瞭,就是我們在移除fiber post的時候,因為都是牙齒顏色,所以很難移除。那這時候使用導板就很有意義了,因為可以在事先確定好路徑跟深度下,直接車出重新根管治療的道路,這相當的有意思。

相鄰兩支植體若是尺寸差異很大時,abutment design及是否相連有無影響?—Kul(2021)

通常在相鄰的兩支植體,應該會使用差不多的尺寸,但是若是剛好一顆小臼齒一顆大臼齒,而且骨質的條件會讓兩顆的直徑差異較大,那在abutment選擇以及是否相連,會有什麼影響嗎?

直接進入結論,在電腦模擬之下,兩顆相鄰的植體若是尺寸差異較大,最好分開來做。若是相連,以內六角的設計比較不會有過大的應力。

系統性回顧使用假牙黏著劑對於全口假牙成效影響—Lemos(2022)

對於製作很多全口假牙的我,對於假牙黏著劑的想法其實很單純,就是患者想要用就用吧,我不會說一定不可以使用之類的,因為患者通常跟我說使用黏著劑是會有幫助的,但我並沒有去統計正式的數據。

而在真的條件很差的患者,就一開始在製作之前,就要提到黏著劑了,因為他們的原始條件太差,就真的要靠黏著劑來幫助穩固。

這篇回顧的RCT研究,整理出來只有13篇,整體來說是支持使用黏著劑可以幫助穩固全口假牙。

比較Titanium跟PEEK implant abutment screw loosening and microleakage的研究—Ortega-Martinez(2022)

PEEK,是一種白色的牙科用材料,因為本體是白色易於染色而且價錢有競爭力,所以在之前曾經有一陣子在台灣被推廣。那為什麼如此的材料,會慢慢消失呢?這個研究很好的點出我為何還是用Titanium abutment的原因。

簡單說結果,超過五成的PEEK abutment會鬆動且百分之百會漏。

那這樣的材料適合什麼?研究是說適合作臨時的材料,因為在模擬臨床測試下頂多撐五年。

關於唾液最新影響的文獻整理—Uchida(2022)

這篇文章我覺得很好的去統整關於唾液最新的研究,尤其是COVID-19對於現今有很大的影響時,最新的研究證實新冠肺炎的病毒的確會存在於唾液之中, 所以用唾液試劑跟用搓鼻子的效果應該是一樣的。不只是去偵測新冠肺炎,有很多的病也可以藉由唾液去偵測到。對於很久沒有讀到課本的我這篇文章很快的讓我複習關於唾液的知識。值得一讀。

回溯追蹤植牙鄰接面喪失的危險因素—Yen(2022)

我們之前有分享過很多關於植牙鄰接面喪失的文章,那這篇文章是台灣陽明大學團隊的研究,我覺得裡面有幾點值得在臨床上參考:

  1. 使用內六角植體比較不會有open contact的問題
  2. 發生率為15%比之前的文獻較低
  3. 近心面,男性,對側也有open contact的發生率較高

回溯追蹤植牙與自然牙鄰接面contact loss的機率—Bompolaki(2022)

關於這個植牙鄰接面的問題,我想之前的文章我也提及很多次,這篇文章其實結論也是一樣的,只是多了兩點值得在臨床上參考注意

  1. 前兩年還好,超過兩年後contact loss才會比較明顯(用牙線測試),一樣近心面會比較容易喪失contact
  2. 戴咬合板沒有幫助